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重庆科技大学公益慈善服务与创业微专业2025年招生简章

发布日期:2025-07-10  来源:   点击量:

重庆科技大学公益慈善服务与创业微专业

2025年招生简章

 

一、微专业简介

公益慈善微专业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社会需求强烈,就业前景乐观。20249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开始施行。我国公益慈善组织数量持续增长,目前全国已有90万社会组织和9000多家基金会,但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如环保、教育公平、弱势群体救助等,对公益慈善项目的专业性、创新性要求不断提高,急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成渝地区公益慈善事业及社会组织也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才需求量大。截至目前,重庆共有社会组织1.8万家,四川约有4.4万家,两地社会组织总量6.2万家左右,占全国社会组织7%左右。

在此背景下,本微专业联合重庆市九龙坡区慈善会等枢纽型组织,打造全市首个公益慈善服务与创业微专业。本专业依托管理学院联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科学学院共建,组建14人跨学科团队(含5名高级职称、7名博士、9名双师型人才),聚焦公益慈善组织管理、项目设计与传播等核心能力培养,创新采用“课程讲授—方案设计—公益服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现代公益慈善运营技能,赋能公益行业专业化发展。

二、培养目标

本微专业旨在培养兼具公益情怀与实战技能的紧缺型人才。通过本微专业的训练,学生可更好地适应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等领域公益慈善相关岗位要求。在就业前景方面,公益慈善微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多元。体制内,可通过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进入民政、社区等部门,从事慈善组织管理、政策宣传与推行、项目督导等工作。体制外,可在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担任项目官员,负责项目设计、管理与评估;或从事公关传播,管理组织形象与信息发布;也可负责筹资工作,拓展维护资助方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也需要此类人才,辅助开展公益活动,提升企业社会影响力。随着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公益慈善岗位晋升空间广阔,优秀人才有望成长为项目负责人、机构管理者,甚至自主创业,成立公益组织。具体的就业竞争力培养目标如表1.

表1 培养目标与就业竞争力提升目标

培养维度

能力转化成果

目标岗位

价值根基

► 践行公益伦理准则
► 掌握《慈善法》等法规框架

社会组织合规专员
企业ESG项目监察

核心技能

► 设计公益项目书
► 公益项目成效评估

公益项目经理
慈善基金会评估主管

技术赋能

► 分析捐赠数据趋势
► 制作公益传播数字内容

公益大数据分析师
互联网公益运营

资源运作

► 策划线下募捐活动
► 撰写企业CSR合作方案

品牌筹款顾问
企业社会责任经理

创新潜力

► 设计社会企业商业模式
► 撰写公益创投计划书

社会企业创始人
公益孵化器项目官

 

三、主要课程

本微专业开设5门核心课程,总学分10个学分,每门课程2学分。

表2 公益慈善服务与创业微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特色

公益慈善组织运营管理

2

校企共建课程,案例剖析组织管理实战

公益项目设计与管理

2

16学时实践课时,开展项目设计演练

公益需求与评估

2

技术赋能需求分析

公益慈善品牌与传播

2

互联网+慈善传播策略

公益慈善案例分析

2

经典公益慈善案例研讨

四、招生对象

面向全2024级、2023级本科生,不限专业。无先修课程要求、学业成绩要求,在专业课程中取得优异成绩者优先。欢迎对公益慈善与创业感兴趣、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学生申请修读本专业。每名学生同期限修读一个微专业。

五、招生人数

计划招生30人。

六、学制、学分与证书

学制:1

学分:10学分

证书发放:学生在主修专业毕业前按要求获得微专业培养方案全部学分的,经学院审定后,可发放统一制作的结业证书。微专业证书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案信息,也不授予学士学位。

七、教学安排

微专业采取单独编班形式组织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利用晚上、周末集中授课,

八、报名办法及选拔方式

报名办法:有意向报名的同学下载并填写附件 《微专业报名表》,发送至邮箱:2009024@cqust.edu.cn

报名时间:202598日—910

收费标准:修读微专业不收取任何费用。

选拔方式:学生提交报名表(附件2,微专业开设学院根据报名表审核材料,要求主修专业无不及格科目,主要参考主修专业平均学分绩点择优录取,拟录取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发放录取通知。

九、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15123954636

办公地址: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办公室F314

 

附件1:

 

公益慈善服务与创业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公益慈善服务与创业微专业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MPA中心联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系、数理科学学院统计系,组建14名教师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发挥专长,取长补短,为社会培养公益慈善服务和创业人才。本微专业旨在为培养具有公益慈善品质、先进慈善理念、突出专业能力的现代公益慈善管理人才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方法储备,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慈善理念、公益慈善管理的系统知识和公益慈善项目组织管理与沟通能力。微专业打造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系统公益慈善专业教育模式,探索“课程讲授—方案设计—公益服务”三位一体的授课模式,为公益慈善机构、社会企业、政府部门、慈善国际组织等公益慈善组织培养服务和创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 

公益慈善服务与创业微专业致力于培养。具体而言,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公益慈善领域(行业)发展需求,具有坚实慈善品质、先进慈善理念、突出慈善专业能力的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与运营应用型人才。

通过5年左右实际工作锻炼和发展,学生能够成长并达到以下目标:

预期目标1: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公益慈善理念,勇于担当、坚守底线、乐于奉献。

预期目标2:具备扎实的公益慈善知识,掌握公益慈善专业知识,了解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前沿和趋势,掌握不同类型公益慈善机构和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的管理与运行模式,熟悉公益慈善领域相关政策与法律。

预期目标3: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包括具备较强的慈善项目设计及执行能力,较高的慈善组织管理与运营能力。

预期目标4:具备一定的公益慈善专业的研究能力,以促进公益慈善项目、组织与事业有更优质的发展。

预期目标5:基本胜任公益慈善组织专业岗位,具备成为公益慈善行业骨干力量的潜力。

三、修读条件

微专业主要面向我校在校学生,学生按招生要求自愿报名,原则上每人只能选报一个微专业。微专业开设学院审核通过后,将拟录取名单报送教务处备案,备案通过后由学院发放录取通知书。学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按学校规定完成相关流程,持录取通知书和相关凭证到微专业开设学院报到注册,取得微专业修读资格。

四、主要依托专业(只填一个)

劳动与社会保障

修业年限

开设5门核心课程,总学分10个学分,每门课程2学分,培养周期2个学期。

、结业件及方式

学生在主修专业毕业前按要求获得微专业培养方案全部学分的,经学院审定后,发放统一制作的结业证书。微专业证书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案信息,也不授予学士学位。

在主修专业学习年限内,学生若未完成微专业修读计划,经本人申请、开设学院审核通过,其已修读合格的课程学分可以认定通识选修课学分(“四史”和“美育类”通识选修课除外)。  

课程设置与安排 

课程设置及指导性修读计划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课内学时

课内学时分配

课外学时

开课学期

开课部门

备注

讲授

实验

上机

实践

 

 

 

1

公益慈善组织运营管理

2

32

32

 

 

 

 

1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MPA中心

校企合作课

2

公益需求与评估

2

32

32

 

 

 

 

1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数据科学与统计系

 

3

公益项目设计与管理

2

32

16

 

 

16

 

 

2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计算机系

 

4

公益慈善品牌与传播

2

32

32

 

 

 

 

 

2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MPA中心

 

5

公益慈善案例分析

2

32

32

 

 

 

 

 

2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数据科学与统计系

 

 

 

 

 

 

 

 

 

 

 

 

 

 

 

全程总计

10

160

144

 

 

16

 

 

 

 

 

 

备注

开题学期2学期,根据微专业招生开始时间确定开课学期课程

 

八、课程简介

 

课程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简介

1

公益慈善组织运营管理

《公益慈善组织运营管理》是公益慈善服务与创业微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内容涵盖公益慈善组织运营管理的基本概念、一般理论,包括组织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通过对公益慈善组织知识的学习和对公益慈善组织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公益慈善组织运营管理的主要知识;能够运用基本概念、管理知识对当前中国社会各类公益慈善组织的状况进行分析,为学生将来进入公益慈善组织工作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

2

公益需求与评估

《公益需求与评估》是公益慈善服务与创业微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中的公益与慈善需求。课程的意义是帮助学生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调查公众对公益与慈善的需求,评估公益慈善项目的成效。该课程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与学,强化学生运用能力。

3

公益项目设计与管理

《公益项目设计与管理》是公益慈善服务与创业微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内容包括公益项目前沿信息、含义、特点和伦理,公益项目设计、运营、管理和评估等。除传统课堂讲授与实验教学外,课程特色是教师提供专业的实践场所,结合教学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兼顾课内讨论和课外督导,培养学生项目设计与管理能力。学生组建项目团队,运用课堂知识尝试开展项目运作练习,从简易操作性较强的小项目着手,边学边做,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关键职业能力,学会开发、运营和管理公益项目,服务于社会。

4

公益慈善品牌与传播

《公益慈善品牌与传播》是公益慈善服务与创业微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理论课程。课程围绕着公益慈善组织的品牌创建、管理与传播,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慈善公益的品牌的信息化建设,力图培养慈善公益人才的品牌意识、慈善营销以及危机管理等多维能力。课程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嘉宾课堂+课程实践四维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

5

公益慈善案例分析

《公益慈善案例分析》是公益慈善服务与创业微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理论课程。课程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公益慈善案例,围绕公益法规、公益需求、公益项目、公益筹款、公益传播、公益智慧化、公益创新等主题,引导学生多面向、综合性地深入分析不同案例,进而形成公益慈善实务工作思维模式,并提升其综合运用专业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公益慈善服务及管理的能力。课程采用案例研讨+课堂讲授+嘉宾课堂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