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风骀荡的五月,管理学院两千余名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山河,用行动诠释担当。学院精心打造的“寻春践真知,青春筑梦行”春季社会实践项目,通过“移动课堂”构建全景育人场域,在社会实践活动周期里,交出了一份“知行合一”的青春答卷。

八大主题绘就实践长卷。活动匠心打造八大主题模块:“山河脉动”见证生态之美,“春踏红途”赓续红色血脉,“活力春日”跃动青春风采,“非遗寻踪”对话千年文脉,“街头创意”绽放城市活力,“养生课堂”传承国医智慧,“乡村振兴”赋能基层发展,“桑榆情暖”传递人文关怀。青年学子们以镜头定格山河胜景,用画笔勾勒非遗神韵,在革命旧址重温入党誓词,于田间地头调研产业振兴,既丈量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壮阔,也触摸着新时代中国的脉搏。

三阶递进深化育人实效。实践采取“浸润-淬炼-升华”三阶推进模式。首期吸引全院2000余名学生参与,累计提交摄影、短视频、手抄报、心得体会等作品近1500份,实践参与率达78%。二期通过激烈的投票和评选,“春踏红途”红色实践活动参与度最高,彰显青年学子厚植爱国情怀与传承革命精神的双向奔赴。“活力春日”运动记录与“春日寻非遗,手绘旅途趣”创作类活动亦广受好评,凸显活动的多元吸引力。三期聚焦实践感悟,学生们纷纷表示,从自然探索到文化传承,从红色教育到公益服务,不仅提升了自身实践能力,更在“移动课堂”中深化了对国情社情的认知,强化了责任担当。人力专业曹丁羽同学动情讲述:“深入家乡的田间地头,镜头里不再只是熟悉的风景,而是特色农业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让我感受到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协同育人结出丰硕成果。本次活动学院公众号连续推出5期专题,达成意向建立社会实践基地5个,收集乡村振兴建议50余条。同时,学院将组织学生持续参与“桑榆情暖”项目,定期参与助老服务;结合专业深挖“非遗传承”实践元素,与非遗传承人、文旅部门等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这些数字背后,是管理学院“睿管知行”育人体系思政引领、实践淬炼、就业导航三维协同的生动注脚。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构建了“社会大课堂+校园小课堂+云端新课堂”的立体化育人格局。学院将持续深化“移动课堂”品牌建设,推进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让青年学子在躬身实践中读懂中国、服务社会,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